低盐固态工艺:相对高盐稀态工艺,低盐固态发酵采用相对低的盐含量,添加较大比例麸皮、部分稻壳和少量麦粉,形成不具流动性的固态酱醅,以粗盐封池的方式进行发酵,大约经过21天保温发酵即可成熟。提取酱油的方式为移池淋油或原池泡淋取油。
国标
因为中国没有有效手段来区分酿造酱油还是配制酱油,市场上基本没有配制酱油的身影。只要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不管是酿造酱油还是配制酱油,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1.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含固稀发酵酱油):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和/小麦粉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稀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2.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以脱脂大豆及麦麸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醅,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3.
国家标准号:
酿造酱油:GB18186-2000
配制酱油:SB 10336-2000
酱油中甜味主要来自于原料中的淀粉经曲霉淀粉酶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和麦芽糖;其次是蛋白质水解后所产生的游离氨基酸中呈甜味的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和脯氨酸等;在发酵过程中,水解生成的甘油微甜。
酱油中的有机酸有二十多种,酱油的酸度以呈弱酸性(含酸1.5%左右)时适宜,可产生爽口的感觉,且能增加酱油的滋味。
酱油的成分中有呈苦味的物质存在,但苦味在酱油合成中被改变了味道,苦味消失。
通常情况下,酱油需与食盐并用,应先调入酱油,待酱油确定后再调入适量的盐,即所谓“先调色,后调味”。
酱油在加热过程中有三个变化:糖分减少,酸度增加,颜色加深。因此,必须把握好用酱油调色的尺度,防止成菜的色泽过深。
发酵成曲加12—13°Be'热盐水拌和入发酵池,品温42—45℃维持20天左右,酱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将前次生产留下的三油加热至85℃,再送入成熟的酱醅内浸泡,使酱油万分溶于其中,然后从发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酱油(头油徐徐放出,通过食盐层补足浓度及盐分。淋油是把酱油与酱渣通过分离出来。一般采用多次浸泡,分别依序淋出头油、二油及三油,循环套用才能把酱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来。后处理 酱油加热至80—85℃,再配制(勾兑)、澄清及质量检验,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成品。
古法生产酱油的核心环节是露天晾晒,这程是产生独特风味的关键。依靠不锈钢材料特制的细密保护网,就能有效隔离飞虫等污染源;再用高分子过滤膜筛除杂质和微生物,满足标准的古法酱油就生产出来了。